如今,中醫藥屆已經玩起了“黑科技”,通過人工智能輔助的中醫診療系統“對癥下藥”,從而實現“開藥更準、療效更高”。同樣作為國內橡膠密封圈細分行業領域“獨角獸”的廈門麥豐密封件有限公司也在思索,如何通過大數據“望、聞、問、切”給高端橡膠密封圈產品研發開出“智能藥方”。
今年3月4日,廈門麥豐密封件有限公司攜手華為云廈門創新中心、碧谷科技舉行“廈門麥豐密封件有限公司&華為&碧谷人工智能橡膠配方設計項目啟動大會”,全面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廈門麥豐總經理張德富告訴記者,這是他們與華為合作的新成果,更是新起點。
打破個人知識受限,加速產品研發
日常生活中,橡膠產品無處不在,廣泛應用于減震、密封、粘結、耐磨、防腐、絕緣、導電等諸多領域。別小看了這個小小的材質,它的生產工藝流程復雜,系統環節多,連續性強。例如上個世紀常見的國產汽車漏油質量問題,根本考驗的是橡膠產品的密封性與機械結構配合的合理性,曾經也是一項“卡脖子”工程。
創建于2002年的廈門麥豐作為行業領軍企業,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不斷對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加大投入,使得廈門麥豐在產品的技術和質量上處于橡膠密封圈細分行業領域的“獨角獸”地位,實現了不少產品的“國產替代”。
張德富告訴記者,研發過程中的材料配比是關鍵。目前,行業內配方的設計,基本依靠大量人工、個人經驗和多次實驗判斷進行配方開發。“橡膠密封件在運用中有物理反應,也有化學反應。在新產品研發中,個人知識往往受限,經常出現重復數據,從而導致資源浪費嚴重,效率低下等狀況。”張德富說。
為了更好的實現產品創新,特別是高端橡膠密封圈產品的研發,廈門麥豐攜手華為&碧谷科技啟動AI橡膠配方設計項目,探索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配方的自動質量預測和優化,實現廈門麥豐產品力的全面提升。
張德富告訴記者,華為對于材料工業的數字化轉型有著豐富的經驗與夯實基礎,在智能制造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強大的技術團隊,并且華為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能夠充分為工業企業提供生產制造流和價值創造流,因此他們最終選擇“牽手”華為。
現今,工業互聯網企業所處的低信息化水平,針對該情況華為工業互聯網平臺“FusionPlant平臺”,聚焦模具、注塑兩大行業打造的產業集群方案。據介紹,該項目將以廈門麥豐橡膠生產過程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為出發點,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流程智能化關鍵技術研發為突破口,以華為云平臺為依托,以穩定產品質量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為最終目標,全流程、多層次地提升廈門麥豐的數字化水平。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大數據,針對產品適用的不同環境,為工程師提供合理的‘智能’配料方案。”張德富說,這樣不但可以避免材料浪費,降低材料成本,而且可以簡化操作、降低勞動強度,為企業降本增效,提高企業競爭力。
智慧工廠提速增效,把“智慧大腦”建在云端
走進麥豐工廠里,智慧工廠解決方案已在這里全面落地,而整個工廠的“智慧大腦”就建立在華為云上。
據介紹,橡膠制品特別是橡膠密封件制品訂單特點是按單生產、批次多、規格多、變化多、批量少、交期短、單價低,在生產過程中不同領域使用的密封件需要不同的工藝流程,不同型號和規格的產品又需要不同的生產條件。
“我們有三萬多個產品品種,每天的數據量都很大。在上華為云之前,我們計算產品成本極其復雜且用時長,效率低,經常計劃趕不上變化,在排滿計劃的生產車間,插入急單,計劃調整極其困難。”張德富說,使用華為云后企業實現了全階段數字化管控,對生產環節中各個階段的數據并且進行分析,極大的簡化了生產操作,方便了生產流程和工藝管控,并在成本計算上更減少了時效浪費及成本浪費。
尤其是大數據排程智能化,員工不用來回跑進行反復溝通,通過系統平衡計劃生產、物流部門之間的安排,提高產能,加強生產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不久前,廈門麥豐2020年“成績單”出爐,用了半年時間生產了29億個密封件,營業額同比增長20%。“正是得益于智能生產系統,即便在去年下半年訂單暴增的情況下,我們可以依靠大數據為精準決策做出判斷,提前儲備材料,提升了整個供應鏈的生產效率。”張德富說,作為一家研發型企業,他們與華為的合作剛剛開始,未來將繼續深入交流、共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