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橡膠產業是西雙版納傳統優勢產業之一。目前,全州橡膠種植面積和干膠產量,占全國總量的1/3,對 60%左右的低海拔膠區農業人口的收入、對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西雙版納州培育創新主體,采取“科研院所+政府+企業”三元耦合機制,發揮資源稟賦,加快橡膠新品種研發。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依托已建成的科研平臺和“國家天然橡膠產業技術體系”等重要科研力量,著重開展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和成果推廣應用,努力解決影響天然橡膠產業發展的問題,助推天然橡膠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橡膠組培苗
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經過近70年的天然橡膠研究,在長期區域性、生產性試驗的基礎上,推廣應用了一批優良新品種。橡膠組培苗就是通過無性繁殖新技術產生的一種生長速度快、產量高、適應性強的橡膠種植材料,它彌補了傳統育種方法存在的缺陷。
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橡膠研究中心主任 梁國平:“我們現在看的是橡膠組培苗,是用橡膠樹的花藥接種到試管里面,這種苗也是現在農業農村部在橡膠良種良繁里面推廣的一個技術,也是一種新的材料。它可以直接不用芽接就種到地里面,又省工省時。同時,它能保證品種的一致性,不會說這株高那株低,不會存在產量的差異化。同時,它不受芽接苗這些約束,它就更好實現整個植株的生長,它的抗逆性、抗環境變化能力就更強,產量也更高。”
針對割膠工收入低,年輕人不愿、不會割膠,膠園出現較為嚴重的棄管、棄割、撂荒等影響天然橡膠產業持續發展的現象,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籌劃組建了以肖再云研究員為首的團隊,并成功創制了新型采膠方法——微創采膠技術。
橡膠樹微創采膠技術研發團隊負責人 肖再云:“傳統的割線割膠法至今已經有130多年了,延續至今一直沒有大的創新。我們是根據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針式采膠進行創新。針式采膠它雖然是孔小,但是它是擠破樹皮組織,壞死的孔比較大,所以我們根據針式割膠是把樹皮取出的原理,研發了電鉆鉆孔取膠。”
微創采膠技術可以有效代替傳統的膠刀割膠,具有技術要求低、采膠快、安全高效、創傷小、耗皮少、成本低等突出優點,可將單位膠工的日采膠株數由傳統的300株提高到1000株,提高割膠勞動生產率三倍左右。目前,在全省主要植膠區建立了微創采膠新技術試驗示范點33個、面積3000余畝,為全面推廣微創采膠技術邁出了堅實一步。
目前,西雙版納州除少數膠園能根據橡膠樹的養分需求規律進行科學合理施肥外,多數膠園仍然按經驗施肥,加之肥料價格的高位運行,亂施肥、少施肥、不施肥現象尤為突出,導致膠園土壤肥力明顯下降、缺素癥狀普遍。為解決以上問題,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開展了山地膠園養分高效利用技術研究與示范,完成了云南墾區膠園養分狀況普查,正逐步完善和推廣橡膠樹營養診斷與配方施肥。
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春霞:“西雙版納州橡膠園缺氮的大概是46%,缺磷的是33%,缺鎂的特別多,已經達到了93%。橡膠樹營養診斷與配方施肥,它是通過橡膠樹的葉片營養狀況以及土壤肥力情況,還有施肥歷史,來確定比較科學合理的施肥量。可以及早發現橡膠樹所虧欠的營養元素,通過及時補充肥料,達到對癥施肥的效果。同時,它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可以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
通過積極推行橡膠樹營養診斷與配方施肥這一綠色科學的管理模式,有力減輕了橡膠產業的面源污染。目前,研發出配方肥4個,推廣應用面積近200萬畝,增加經濟效益1億元以上。同時進一步完善了基于短期動態測報為主的云南山地膠園白粉病綜合防控技術措施,推廣應用面積累計達2000多萬畝,節本增效2億元以上。
新品種選育、割膠技術與工具、營養與施肥等等創新科技成果,為天然橡膠產業的“引擎”注入了“燃料”,使橡膠全產業鏈高速“馳騁”于轉型升級之路。
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 穆洪軍:“這些技術的突破將有力提升天然橡膠產業的整體競爭力,為西雙版納天然橡膠生產這塊的技術創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這些方面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也為西雙版納天然橡膠為主的生物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